生物好题分享

生物好题分享
Tachibana Kousuke题目1
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,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:
(1)图1中RNA聚合酶的作用是________。图示转录的方向是________(填“从左向右”或“从右向左”)。
(2)图2过程不同于图1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。图2过程中,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(填“从左向右”或“从右向左”),多聚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 。
(3)若图2表达产物由n个氨基酸组成,则指导其合成的mRNA含有的碱基数至少为__________(不考虑终止密码子)。
(4)用某种药物处理该细胞后发现,细胞核和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均显著减少,导致叶绿体功能受到影响,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的性状受____控制。
答案:
(1)打开DNA双螺旋和催化RNA的合成 从左向右
(2)U—A 从右向左 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(或多肽链)
(3)3n
(4)细胞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
**选择原因:**自己做题的时候看到最后一个空毫无头绪,所以拿给大家看看。
题目2
果蝇的灰身(G)对黑身(g)为显性,长翅(V)对残翅(v)为显性,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。现将灰身长翅(GV/gv)个体与黑身残翅(gv/gv)测交,后代中灰身残翅占12%,则重组率为____,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的比例为____。若该灰身长翅个体自交,后代中黑身残翅的比例为____。
答案:24%, 48%,14.4%
解析:
- 重组率的计算
测交实验中,隐性亲本(gv/gv)只能提供一种配子gv,因此测交后代的表型直接反映显性亲本(GV/gv)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。后代中灰身残翅(Gv/gv)占12%,说明显性亲本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12%的重组配子Gv。由于基因连锁,重组配子有两种类型(Gv和gV),但测交中隐性亲本的配子为gv,因此只能检测到其中一种重组配子(Gv)。
重组率是两种重组配子比例的总和,即12% × 2 = 24%。 - 初级精母细胞交叉互换的比例
重组率24%意味着显性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共产生了24%的重组配子。重组配子的产生源于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的交叉互换。每个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两种重组配子(Gv和gV)和两种亲本型配子(GV和gv),各占50%。
设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的比例为xx,则总重组配子比例为:
x × 50% = 24% $\longrightarrow$ x=48%
即48%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。 - 自交后代中黑身残翅(gv/gv)的比例
显性亲本(GV/gv)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:
亲本型配子:GV(38%)、gv(38%)
重组型配子:Gv(12%)、gV(12%)
**自交时,黑身残翅(gv/gv)只能由两个gv配子结合。**因此,其概率为:
gv配子比例 × gv配子比例 = 38% × 38% = 14.44%
题目3(使我的大脑旋转)
图1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(表型正常)与正常人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组成。在形成配子时,易位染色体 T(14,21)与14号和21号正常染色体联会形成三价体,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,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。14单体、21单体和14三体均胚胎期致死,造成流产。图2为遗传系谱图,甲病为单基因遗传病(致病基因不在14号和21号染色体上),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/900;I1~I4 号个体中仅 I3 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。不考虑其他变异。
请回答下列问题:
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____
I3 有 ____ 条染色,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形成 ____ 个四分体;
只考虑 14 和 21 号染色体,可形成 ____ 种精子Ⅱ7 染色体组成正常且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为 ____
Ⅲ9 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为____;
若Ⅱ7 再次怀孕,为达到优生的目的,建议进行 ____参照图1,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Ⅱ8的染色体组成 ;
Ⅱ8的染色体组成与下图所示的标准型21三体患者的不同之处在于
答案:
(1)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(2) 45 21 6 (3)$$\frac{15}{32}$$ (4) $$\frac{33}{95}$$ (5) Ⅱ8有46条染色体
分析:
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、重复、倒位、易位四种类型。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
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,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。
详解
(1) 遗传方式
Ⅰ1、Ⅰ2 不患病,生育患甲病女性 Ⅱ5,由此可知:
甲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(2) 罗伯逊易位携带者染色体情况
| 个体 | 染色体数目 | 四分体数目 | 14号和21号染色体可形成的精子种类数 | 精子组合示例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Ⅰ3 | $$46 - 1 = 45$$ | 21 | 6 | (14/21,14), (14/21,21), (14/21), (14), (21), (21,14) |
(3) Ⅱ7 染色体与基因型概率计算
| 项目 | 计算过程 | 结果 |
|---|---|---|
| 甲病发病率 (aa) | 给定 | $$\frac{1}{900}$$ |
| 基因频率 (a) | $$\sqrt{\frac{1}{900}}$$ | $$\frac{1}{30}$$ |
| 基因频率 (A) | $$1 - \frac{1}{30}$$ | $$\frac{29}{30}$$ |
| Ⅰ3 和 Ⅰ4 的基因型概率 | $$AA = \frac{29}{31},; Aa = \frac{2}{31}$$ | — |
| 产生配子概率 | $$A = \frac{30}{31},; a = \frac{1}{31}$$ | — |
| Ⅱ7 为 AA 的概率 | $$\frac{30}{31} \times \frac{30}{31}$$ | $$\frac{900}{961} \approx \frac{15}{16}$$ |
| Ⅱ7 染色体正常概率 | 给定 | $$\frac{1}{2}$$ |
| Ⅱ7 染色体正常且 AA 的概率 | $$\frac{15}{16} \times \frac{1}{2}$$ | $$\frac{15}{32}$$ |
(4) Ⅲ9 携带甲病基因概率及优生建议
| 个体 | 基因型概率 | 配子概率 |
|---|---|---|
| Ⅱ7 | $$AA = \frac{15}{16},; Aa = \frac{1}{16}$$ | $$A = \frac{31}{32},; a = \frac{1}{32}$$ |
| Ⅱ6 | $$AA = \frac{1}{3},; Aa = \frac{2}{3}$$ | $$A = \frac{2}{3},; a = \frac{1}{3}$$ |
| 子代基因型 | 计算说明 | 概率 |
|---|---|---|
| $$aa$$ | $$\frac{1}{32} \times \frac{1}{3}$$ | $$\frac{1}{96}$$ |
| $$Aa$$ | $$\frac{31}{32} \times \frac{1}{3} + \frac{1}{32} \times \frac{2}{3}$$ | $$\frac{33}{96}$$ |
| $$AA$$ | $$\frac{31}{32} \times \frac{2}{3}$$ | $$\frac{62}{96}$$ |
Ⅲ9 是正常个体,携带甲病致病基因(即为 Aa)的条件概率:
$$
\frac{33}{62 + 33} = \frac{33}{95}
$$
优生建议: 若Ⅱ7再次怀孕,为达到优生目的,建议进行 产前诊断,检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。
题目4
1 . 研究发现,大白菜9号染色体上一对Bra031539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催化番茄红素最终转化成浅色物质。经过多年培育,研究人员利用白心大白菜(内叶白色)得到了多种橘红心大白菜(内叶橘红色)。为进一步研究Bra031539基因的突变情况,研究人员选取了10份橘红心大白菜(1-10)和1份白心大白菜(11)进行实验,分别提取Bra031539基因中两个区域的DNA片段进行电泳分析,结果如图。
回答下列问题:
(1)根据电泳结果分析,大多数橘红心大白菜的Bra031539基因最有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(填“替换”、“增添”或“缺失”),从而导致____的积累,最终产生橘红心性状。
(2)根据电泳图推测,2号材料在区域一提取的DNA片段只有1个条带,而在区域二有2个条带的原因是____。
(3)若让橘红心大白菜6号和7号杂交,后代不会出现白心大白菜,原因是____。
(4)研究人员推测,该基因除了上述两个区域发生突变外,可能还存在其他区域的突变,根据电泳图分析,支持该推测的依据是____,这些DNA不同区域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(特点)。
答案:
(1) 缺失 番茄红素
(2)品种2是Bra031539基因区域一突变的纯合体,是区域二突变的杂合体(品种2的一对Bra031539基因在区域一均发生了突变,在区域二只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)
(3)6、7个体的一对Bra031539基因均发生了突变,因此杂交后代该对基因均为突变基因,导致催化番茄红素转化成浅色物质的酶缺失,后代均表现为红色
(4)橘红心大白菜9在区域一和二均未突变,但该基因控制的酶仍失活表现为橘红心性状,因此可能还存在引起酶失活的其他突变位点 随机性
详解:
(1) 观察电泳图可知,橘红心大白菜与白心大白菜相比,区域一和区域二的DNA片段长度有变化,大多数橘红心大白菜的DNA片段变短了,所以最有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。因为 Bra031539 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催化番茄红素最终转化成浅色物质,基因发生缺失突变后,酶的合成可能受到影响,导致番茄红素不能正常转化,从而使番茄红素积累,最终产生红心性状。
(2) 电泳条带反映了 DNA 片段的情况。区域一只有 1 个条带,说明该区域的两个基因相同且都发生了突变,为纯合突变状态;区域二有 2 个条带,表明该区域两个基因不同,只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,所以是杂合突变状态。
(3) 从电泳图可知 6 号和 7 号的 Bra031539 基因都发生了突变。杂交时,亲代的突变基因会传递给子代,子代中该基因均为突变基因,无法合成正常催化番茄红素转化的酶,番茄红素持续积累,所以后代不会出现白心大白菜,均表现为橘红心。
(4) 橘红心大白菜 9 在已检测的区域一和二均未突变,然而其表现为橘红心性状,说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还有其他地方发生了突变,导致酶失活,番茄红素积累。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,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基因的任何部位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