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说2025年高考作文(语文)

简说2025年高考作文(语文)
Tachibana Kousuke原题浏览
以下是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汇总,包括新高考I卷、II卷以及上海卷的原题内容 [ 来自(news.cctv.com) ]:
📝 全国新高考 I 卷
作文题目: 阅读以下材料,结合你的联想与思考,写一篇文章。
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
——老舍《鼓书艺人》
假如我是一只鸟,
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
——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
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
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
——穆旦《赞美》
写作要求:
- 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
- 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
-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
- 不少于800字。
📝 全国新高考 II 卷
作文题目: 阅读以下材料,结合你的联想与思考,写一篇文章。
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……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,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。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,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,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。
如果有一天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……
写作要求:
- 自选角度,自拟标题;
- 文体不限(诗歌除外),文体特征明显;
- 不少于800字;
- 不得抄袭,不得套作。
📝 上海卷
作文题目: 阅读以下材料,结合你的认识与思考,写一篇文章。
有学者用“专”“转”“传”概括当下三类文章:“专”指专业文章;“转”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;“传”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,甚至是传世文章。他提出,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,而面对大量“转”文,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。
由“专”到“传”,必定要经过“转”吗?
写作要求:
- 联系社会生活,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;
- 自拟题目;
- 不少于800字。
题目简析
📝 全国新高考 I 卷
此题延续了往年的读写结合的出题形式,但又有所创新,以读写结合+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,让人耳目一新。以文学经典名句为引,巧妙搭建起民族魂、抗战精神与个人家国情怀、责任担当的对话桥梁。老舍笔下《鼓书艺人》中“开不了口”的复杂心绪,折射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;艾青以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,将炽热的爱国之情化作不屈的精神呐喊;穆旦“带血的手”与同胞一一拥抱”,展现出民族觉醒时刻的坚韧与团结。
从题目入手,试卷给出了三段文学内容节选,我们可以使用“总结统一性”的方法初步总结出大致主题。
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
——老舍《鼓书艺人》
《鼓书艺人》是老舍先生于1948至1949年间创作的小说,描绘了抗战时期旧式艺人方宝庆一家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。方宝庆是一位靠唱大鼓、说评书为生的艺人,带着家人走南闯北,艰难谋生。小说通过他们的经历,展现了旧社会艺人的辛酸与坚韧,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。
文中提到:“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”这句话出现在方宝庆面对一群遭难的孩子时。作为艺人,他习惯用表演带来欢乐,但此刻,他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无助,无法用平日的表演来安慰这些孩子。这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和对传统艺人角色的反思。
从中可以总结出背景“抗战时期”,这是中华民族的困难时期。作为一名普通的艺人,方宝庆仍然有着同情与怜悯之心。
假如我是一只鸟,
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
——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
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
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
——穆旦《赞美》
对于这两句现代诗的理解则更加简单。抓住关键词“嘶哑的喉咙”“带血的手”,以及其所象征的“个人的创伤”“民族的苦难”,“歌唱”“拥抱”所代表的“歌颂美好”“传递希望”。
三则材料看似独立,实则联系紧密,共同点十分鲜明。它们都立足于“抗战”这一宏大时代背景,虽未直接言明,却处处透着那个特殊时期的气息。都围绕着民族魂与抗战精神展开,展现出个人家国情怀和击任担当。老舍笔下“开不了口”的方宝庆,在动荡中坚守对孩子的责任,这是个人在民族苦难面前的担当:艾青以“嘶哑的喉咙歌唱”,是对祖国深沉的爱,是家国情怀的直接抒发;穆旦“带血的手”与同胞拥抱,体现的是民族觉醒时的团结与坚韧,是集体精神力量的彰显。三则材料都传递出在民族危难之际,无论个人力量大小,都应心怀家国、勇担责任,共同守护民族尊严,传承民族精神。
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,重提这些主题,既是纪念,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。需要注意的是,三则材料各有侧重,也相互交织,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,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。
这道题目呼应了近年高考作文重视经典文学素材的命题趋势,又暗合当下弘扬民族精神、强调青年担当的时代语境。命题跳出科技热点的常见视角,回归文学与人性的本质探讨,引导考生从文学经典中没取精神力量,在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的碰撞中,思考责任、信仰与奋斗的价值。
📝 全国新高考 II 卷
今年全国新高考二卷作文题以“梦的赠予”为核心,巧妙借用古典诗词意象,融合情感寄托与理想追求,启发考生思考梦想如何从个人走向他人,体现梦想的传递与共享价值。题目结合“讲述、记录、实现”三种个体行为,拓展“梦赠予他人”的多维视角,要求挖掘梦的价值、自我关联与赠予意义之间的内在逻辑。
材料借古典诗词展现梦的多元价值(承载情感与期许),紧扣“梦的赠予”这一假设,要求考生挖掘梦从个体延伸到共享的过程,把握“梦的价值—自我关联—赠予意义”的核心关联,突出梦的传递与互动。
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立意参考:
- 文化传承
以敦煌守护人樊锦诗为例,展现“文化传承梦”跨代传递,延续千年文明火种。 - 社会关怀
将梦想作为温暖力量赠予困境群体,如张桂梅传递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希望,构筑温情联结。 - 个体成长
分享追梦经验,传递“勇敢追梦”的信念,形成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。
立论“梦可赠予,传递精神火种”,从“文化赓续(敦煌、故宫)”“社会温情(支教、公益)”“个体价值延伸(科研、创业)”三个方面展开,结合事例论证,最终归结为“梦的赠予汇聚向上力”。
避坑指南
- 忌偏离“赠予”主题:
不能只写“梦美好”“自我追梦”,必须体现“传递互动”,避免主题空洞。 - 忌立意空泛:
不能泛泛谈“梦的重要”,要聚焦“赠予意义和路径”,挖掘独特深刻的思考。 - 忌素材堆砌:
事例要紧扣“梦的赠予”,为论点服务,避免简单罗列。
简言之,这道作文题紧扣“梦”与“赠予”的关联,从人文视角出发,结合鲜活素材,深入诠释梦想的传递温度与价值,帮助考生突破写作维度,体现对梦想共享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。
📝 上海卷
上海卷是最难的,笔者没有足够的大脑用来分析,但是还是讲讲自己的看法。
首先,题目中要弄懂的是这三个概念:
| 类型 | 定义 | 特点 | 示例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专 | 专业文章 | 深奥、术语密集、受众狭窄 | 学术论文、研究报告 |
| 转 | 通俗转译文 | 易读、易转发、具传播力 | 公众号、短视频讲解 |
| 传 | 传世之作 | 深远影响、文化经典 | 《史记》《相对论》原文 |
思维方向可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向进行思考:
正向:必须“转” ,“专”要传播开必须先变“转”
- 专业内容复杂,需“翻译”才有生命力
- 如费曼风趣地讲物理,科普也能传世
- 《人类简史》讲史变小说,卖爆全球
- 符合现代传播规律:
- 情绪共鸣 > 逻辑严谨
- 图像+叙事化 > 抽象论述
🎯例:B站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让冷门专业爆红
反向:“专”不一定要“转” , 可直接“传”
- 有些“硬核”专著,一开始小众,后成永恒
- 如爱因斯坦《相对论》论文
- 康德《纯粹理性批判》
- 特殊时代背景加持
- 陈景润论文成为全民精神象征(非因通俗)
同时,辩证的部分也不能够缺少:
辩证:“转”可有可无,“传”的核心是价值
- 有传播力 ≠ 有传世力
- 真正能“传”的,是思想的深度、文化的温度、时代的广度
拟写角度建议
- 转化之路,通向永恒(正向)
- 不必通俗,也能传世(反向)
- 传的关键,是打动人心的价值(融合)
- 专,是起点;转,是选择;传,是使命(哲理句式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