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生物预习笔记

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

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

1. 内环境的组成

  1. 体液:细胞内液(三分之二),细胞外液(三分之一)
  2. 内环境:细胞生活的直接接环境,细胞外液。
    血浆:血液的液体成分。
    组织液: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渗透形成的,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。
    淋巴液: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。
  3. 三者之间的关系:

2. 细胞外液的成分

  1. 血浆主要成分:约90%是水,其余10%分别是蛋白质(7%-9%),无机盐(约1%)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,包括各种营养物质、激素、各种代谢废物等。
  2. 组织液、淋巴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:组织液和淋巴液的蛋白质成分明显较少
  3.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:细胞内液,体外(比如汗液、唾液、尿液)。

3.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

  1. 渗透压:
    1. 渗透压的定义: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。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。
    2. 影响血浆渗透压大小的因素:主要与无机盐、蛋白质的含量有关。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%以上来源于$Na^+ 、 Cl^-$。
    3. 人的血浆渗透压大小:37$℃$时,约770$kPa$,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。
  2. 酸碱度:人血浆的$pH$维持在7.35-7.45之间,含有缓冲物质$H_2CO_3$和$HCO_3^-$、$H_2PO_4^-$和$HPO_4^{2-}$等。
  3. 温度:维持在37$℃$左右。

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

1.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

  1. 原因
    1. 外因:外界环境的变化。
    2. 内因: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。
  2. 示例:体温变化
    1. 正常情况下,不同人的体温,会因年龄、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。
    2. 同一个人的提问在一日之内也会有变化,但是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$°C$ 。
  3. 稳态: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,使各个器官、系统协调活动,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。
  4. 实质: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,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。

2.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

  1.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:人体各个器官、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。
  2.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:
    $ \longrightarrow $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:内环境的稳定是生命能够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,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。
    $ \longrightarrow $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:内环境稳态是自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,通过机体各种器官、系统分工合作、协调统一而实现的。
    $ \longrightarrow $ 现代观点:神经–体液–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。
  3. 稳态失调
    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(外因)+ 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(内因)
    $\longrightarrow $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
    $ \longrightarrow $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
    结论:人体维持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。

3.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

  1. 示例:
   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
    渗透压正常 保证细胞正常形态
    温度和 $ pH$ 相对稳定 保证酶的活性
    血糖浓度、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的反应物供应
  2. 意义: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。

4.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和机制

  1. 直接参与的器官或系统:
    1. 消化系统:消化道$ \longrightarrow$ 营养物质 $\longrightarrow$ 消化道毛细血管
    2. 呼吸系统:肺泡 $ \longrightarrow O_2、CO_2 \longrightarrow$ 肺部毛细血管
    3. 泌尿系统:血管$ \longrightarrow$ 大部分代谢废物 $ \longrightarrow$ 肾脏形成尿液
  2. 间接参与稳态调节的系统: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。

易错提示:

  1.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,人不一定不患病,如镰状细胞贫血是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造成的。
  2. 内环境维持稳态,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,比如植物人。

第二章 神经调节

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

1.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

  1. 神经系统的组成
    人体神经系统:
    中枢神经系统

    大脑(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)
    下丘脑(体温调节中枢、水平衡调节中枢,还与生物的节律有关)
    小脑(能协调运动,维持身体平衡)
    脑干(含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,如调节呼吸、心脏的基本活动中枢)
    脊髓(位于椎管内)
    外周神经系统
    按起源分类(均具有支配内脏的神经)
    脑神经(与脑相连,12对)
    脊神经(与脊髓相连,31对)
    按功能分类
    传入神经(将接收到的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)
    传出神经
    躯体运动神经(受意识支配)
    内脏运动神经(不受意识支配,含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)

  2. 自主神经系统

    1. 支配内脏、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,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,称为自主神经系统。
    2. 分类:
      1. 交感神经: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,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,心跳加快,支气管扩张,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。
      2. 副交感神经: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,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,此时,心跳减慢,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,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。
    3. 意义: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,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。

2.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

  1. 组成: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

  2. 地位: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。

    1. 结构:
      神经元
      胞体——神经元膨大部分,含细胞核。
      树突——通常短而粗,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到胞体。
      轴突
      ——特点:长而细$ \longrightarrow$ +髓鞘 $ \longrightarrow$ 神经纤维 $ \longrightarrow$ 集结成束,外包包膜 $ \longrightarrow$ 神经
      ——作用: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、肌肉或腺体。

    image.png

  3. 神经胶质细胞

    1.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,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到50倍。

    2. 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,具有支持、保护、营养和神经元等多种功能。

    3.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,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。与神经元一起,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功能。